朱棣怎么死的(朱棣死的时候)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朱棣怎么死的的一些知识点,和朱棣死的时候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朱棣死的时候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朱棣怎么死的的一些知识点,和朱棣死的时候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朱棣死的时候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二十二年朱棣崩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这是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出征前户部尚书夏元吉以国库虚耗,曾劝他勿起战事,但他不听,反系之大狱。成祖晚年多疑,曾因怀疑晚年得宠的权贤妃死因不单纯,而一次处死宫女2800余人,后来又因2名吕姓的朝鲜宫人再度引发大狱,朱棣死后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

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也是最胖的一个。他胖到什么程度呢?走路需要两个人扶着才行。朱棣当然就比较不喜欢这个儿子了,相比之下,二儿子朱高煦就是个典型的高富帅,不光长相俊美,而且身材一级棒,打仗也贼溜,就等着接班了。

朱棣常常安抚二儿子朱高煦说:老大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努力啊!这是人说的话吗?还真有咒自己儿子早点死的。

为此朱高炽非常隐忍,愣是把朱棣给熬死了,自己也没死。不过他这身体其实也是强撑着熬到了登基,仅仅做了9个月皇帝后,朱高炽也挂了。关于朱高炽的死,那野史正史猜测等等版本实在是太多了。

正史说,朱高炽是胖死的。

朱高炽登基的时候,已经46岁了。这个年纪在古代来说,其实也算不小了。当年苏东坡40出头就称呼自己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了,可见朱高炽也可以称呼自己老夫了。

这个岁数,再加上300多斤的体重加持,朱高炽的身体能好到哪里去呢?他自幼便体弱多病,称帝以后,这身体就越来越不像样子了。

太祖高皇帝奄有四海,太宗文皇帝再造寰区。然犹翼翼兢兢,无敢豫怠。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去冬,简以愚戆应诏上书,言涉不敬,罪当万死。—《明史》

千金难买老来瘦,朱高炽这是自己作死。岁数大了还这么胖,那什么三高啊,糖尿病啊,什么心血管疾病啊,全都跑来找他麻烦了。

朱高炽做了皇帝以后,自然是事情也多了起来,整个大明朝的担子也都是他一个人挑了起来,可以说是身心俱疲。

一边是身体不好,一边是工作太忙,人家朝九晚五,你偏偏要九九六甚至九九七,这不是要把自己往死里整吗?所以在《明史》、《明实录》里,关于朱高炽的死,大多都归罪于体重和劳累。

此外《明史》里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高炽吃丹药。丹药这玩意儿我们现在知道,那跟催命符没什么区别,可是当时的人不知道里面啥成分,以为丹炉里蹦跶出来的,都是宝贝,真把自己当成孙悟空了?吃了能火眼金睛吗?

显然朱高炽是吃了不少丹药的,这些丹药极有可能是导致朱高炽病死的重要原因。当然了,这种事情没有化学验证是查不出来的,这也是那些炼丹大师之所以能横行几千年的重要原因,反正你查不出来,你说他死了?我还说他吃了我的丹药成仙了,你信不?

野史说,朱高炽被毒酒给搞死的。

朱高炽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实巴交的憨憨样,可是这哥们风流程度却不比他老爹差多少。他的后宫里,有封号的女人就有11个,没有封号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女人多了,事情也就变得复杂了。这11个女人当中,以张皇后和郭贵妃的地位是最高的,但是这两个人当然也有尊卑之分,张皇后自然是大老婆,而郭贵妃虽然是贵妃,却也只是小老婆里的头头罢了。

仁宗郭妃以中宫诞辰,邀过其宫上寿,上亦往,妃进卮于后,后不即饮,上曰:“尔又为疑乎?”遽取饮之,妃失色,无及矣。俄而,上崩,妃自经死,时适雷。—《野记》

那郭贵妃心里当然就很不服气啊,她是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而张皇后的父亲只是个兵马副指挥,家族势力悬殊有点大。

郭贵妃认为这个皇后的位置,就应该让她来坐才对。因此郭贵妃开始跟张皇后斗法,久而久之便结了仇。

在一次宴会上,郭贵妃特地为张皇后准备了一杯毒酒,郭贵妃将酒杯递到张皇后跟前的时候,张皇后一直不肯喝下去。

毕竟她们俩之间的仇恨可不小,万一下了毒,可是防不胜防的。这个时候坐在张皇后身边的朱高炽看到这杯酒,就问张皇后为何不喝?顺手拿起来自己就给喝了。

这下子郭贵妃脸都铁青了,本来打算搞死张皇后的,结果没想到把自己的丈夫给毒死了。因此郭贵妃本来是可以不用殉葬的,因为她给明仁宗朱高炽生了三个儿子,可是她还是被逼殉葬了。

猜测说,朱高炽是被儿子朱瞻基给害死的。

朱高炽上位的时候是46岁,当时朱瞻基只有26岁,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这个年纪不登基的皇子还有很多,朱瞻基应该也没有那么着急吧?

事情要从朱棣活着的时候说起,当年朱棣觉得朱高炽是个废物,所以一心想要把他给废了,改立高富帅的儿子朱高煦为继承人。

可是大才子解缙告诉了朱棣三个字,好圣孙。就是这三个字,让朱棣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因为朱高炽虽然不是个东西,但是朱瞻基这个孙子是个好孙子。将来让朱瞻基继承皇位,岂不是很好?所以朱棣就把朱瞻基立为了皇太孙。

因此朱高炽这才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那么朱瞻基心里当然就志得意满了,他总觉得是自己的功劳,才让朱高炽有了皇位。

上曰: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心,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君父召岂可稍违,遂由驲道驰还北京。——《明宣宗实录》

但是朱高炽不只有朱瞻基这一个儿子,他有10个儿子,其中嫡子就有3个,所以他凭什么一定要选你做继承人?就因为你是皇太孙吗?

夜长梦多啊,朱瞻基心里当然要盘算这件事,万一事情有什么变化,那他岂不是要后悔死?为此朱瞻基就安排了这场弑父杀君的戏码。

做出这一推测有什么凭证呢?

证据一:当时朱高炽已经病重了,就亲人来安排后事,而朱瞻基当时在南京留守,所以朱高炽就派遣宦官海寿到南京去找朱瞻基回来。可是同一天内,南京城内的百姓们都知道朱高炽要挂了的消息了。这件事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证据二:朱瞻基进入北京前,他的手下人让他多带点兵马前去,可是朱瞻基却表示,自己之前来南京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自己马上要回北京了,所以早就已经做好安排了。这件事就更可以了,难道你早就看出了自己的父亲要挂了?甚至连后事都给安排好了?

这两处证据,都出自于《明实录》,因此可靠性和正史没什么区别。这里只是没有点名朱高炽的死和朱瞻基有关,却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

总结:我认为朱高炽就是身体不好累死的。

明仁宗朱高炽是第一位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才是紫禁城真正的第一位主人。他上台以后,其实是相当勤奋的,虽然只做了9个月的皇帝,但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身体那么差,还如此努力的工作,我认为朱高炽的确是把自己给累死了。他此前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监国,所以身心俱疲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毕竟明朝前期的皇帝里,从他开始,长命的并不多。再加上磕点药,能活47岁就不错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朱高炽怎么就突然死了呢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十七岁被立为世子,之后又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永乐二十二年终于熬出头登上了皇位,却只有不足十个月的帝王命。

在位小十个月,朱高炽以儒治国,开明理政,坚守简朴、仁爱、诚挚的为君之道,为大明“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史家对他评价颇高,都说上苍留给他的时间太短了,否则他极有可能是大有作为的一代明主。

说到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四十八岁暴亡,《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记》等确实只字不提,加之朱高炽去世前三天还和朝臣们商议处理政事,他从感到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有两天时间,明代学者黄景称其“实无疾骤崩”。

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无疾骤崩,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第一种说法:仁宗朱高炽死于纵欲过度。

朱高炽有贪欲好色的毛病,朝臣李时勉在仁宗即位不久就上了一份奏疏,其中便有劝其谨嗜欲之语——

“侧闻内宫远自建宁选取侍女,使百姓为之惊疑,众人为之惶惑。若曰,天子之宫,古有常制,则大孝尚未终;左右侍御,不可无人,则正宫尚未册。恐乘风化之原,有阻维新之望。”

朱高炽览后,勃然大怒,当即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

朱高炽儿子,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御审李时勉:“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

李时勉叩首曰:“臣言谅阁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听到这话,朱瞻基一声叹息,进而称李时勉“忠”,复其官职。可见,朱瞻基对仁宗嗜欲之事,心底是一清二楚的。

关于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明人《病逸漫记》中的记载很多人认为有一定的可信度——“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民间流传很广的两种说法)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简单说,阴症即是淫邪之症,皇帝得了这病,为重抖精神气,几乎都要去服用“金石之方”。

《明史·罗汝敬传》中说,仁宗朱高炽就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暴死的。

朱高炽肥胖异常,身体本就虚弱,又纵欲,又阴阳剧烈地碰撞,因此暴毙的可能性很大。

但帝王之死,民间最不喜欢的就是病亡,老百姓感兴趣,并口口相传的永远是各种各样的阴谋论。

第二种说法:仁宗朱高炽误死于后宫争斗。

当年五月是张皇后生日,宫中嫔妃都要给她上寿敬酒,郭妃按规矩给张皇后送了一杯酒,张皇后接下后,放到桌子上没有马上喝。在场的朱高炽说:“皇后,你是不是又多心了?”说完,就把这杯酒喝了,结果第二天就死了。

这说法是不是捕风捉影,骇人听闻的厉害?顺着这个路子,当时民间还有更离奇的说法,说仁宗在安葬的时候,只有尸身没有头颅,他是死于宫廷谋杀。

主谋是谁?

第三种说法:仁宗朱高炽是宣宗朱瞻基害死的。

宣宗朱瞻基自小就有帝王风范,朱高炽能坐稳太子之位,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有这么一个好儿子。(朱棣因为有他这个“好圣孙”而不再行废立之事的说法,很有名。)

朱瞻基不类其父,类其祖父朱棣,善骑射,谙武事,工于计谋,热衷权力,很有些雄主的气象。朱高炽即位后,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对其也充满了警惕。

朱高炽暴毙前后,确实有蹊跷的地方。

洪熙元年三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按祖制要去两处地方,凤阳的皇陵和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四月十四日离京。离京之后,朱瞻基没有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

朱瞻基尚未离开南京,南京城中就有“仁宗上宾”的传言。(当时北京还未发丧,可见朱高炽暴毙早在一些人的预料之中)。

离开南京前,朱瞻基还说过这样的话:“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这一语显示他有朝臣难以想象的重大安排。

更可疑的是,在匆匆北返的途中,他即“等”到了赍(ji,怀抱之意)诏而来的宦官海涛,而这个海涛原本正是朱瞻基的亲信,后来随侍朱高炽。

六月三日,朱瞻基抵达京城。一到京城,便有朝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

但朱瞻基却霸气地说:“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

有人评价,此语显示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并流露出对弑父谋位的自信和自得。

这种说法挺引人入胜,但漏洞也不小,朱瞻基即便再没有等待的耐心,也不至于他爹上位几个月就弑父,况且他爹怎么看怎么不像长寿的主。

另外,在历史情感上世人也接受不了,作为明朝少有的几个有为帝王之一,他怎么可能是弑父上位的呢?

所以主流的看法,仁宗朱高炽是死于纵欲过度。

朱元璋为什么用铁裙之刑处死朱棣生母

直接说答案,再说什么是铁裙之刑,这个问题不成立,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证明朱棣生母是被铁裙之刑处死的碽妃(音同工)。

朱元璋原创:铁裙之刑

铁裙之刑,简而言之就是用铁片做成的刑具,用来惩戒不忠的女子,把铁片强行束在犯人的身上,用火烘烤,烧红的铁片把皮肉烫的生烟,直至咽气。其残酷程度不亚于炮烙之刑。

在传闻中,碽妃因不到孕期就生下来朱棣,朱元璋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便以铁裙之刑处死?妃,朱棣为纪念生母,在金陵修建了大报恩寺和琉璃宝塔。

在《明实录》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位名叫碽妃的妃子,被处以铁裙之刑。但并没有说这名妃子是朱棣的生母。

朱棣生母之争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和朱彝尊以及近代的史学家傅斯年都考证过碽妃是朱棣生母,但谈迁拿不出实质性证据。碽妃来到明朝的时候是公元1365年春天,但那时候的朱棣已经五岁。

朱彝尊引残缺文,书《南京太常志》佐证朱棣生母为碽妃

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孙贵妃生周王。——朱彝尊版《南京太常志》

《南京太常志》中虽然明确记载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碽妃,但这种野文没有什么可信度。这段话的开头就错了,里面说淑妃李氏为太子朱标的生母,李淑妃怎么可能是朱标的生母,李淑妃的父亲李杰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年仅二十六岁,那时候的朱标已经出生一年了,这段话的可信度和严谨性可想而知。

关于近代考证,当时吴晗质疑张廷玉篡改《南京太常志》,认为张廷玉直接搬来明朝的史料,就地取材的记载朱棣生母身份,但吴晗也实在是拿不出证据,只能作罢。

傅斯年提出碽妃为朱棣生母时,遭到了著名史学家朱希祖的强烈反驳,并且朱希祖认为,傅斯年的这种说法,和陈寅格的李唐胡姓之说一样,都是混淆种族概念,颠倒历史,打击国民自信心的侮辱言论。

另外关于朱棣生母是元顺帝妃子,甚至直接把碽妃和元顺帝的妃子说成是一人,完全是没有根据。

公元1368年,徐达挥师北上直捣元大都,元顺帝带领太子、后妃和臣子北上逃亡。次年常遇春率军攻破上都,这时候人家朱棣都九岁了。朱棣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还待在应天、池州等地。

所以,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在朱棣出生时和元顺帝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交际,除非元顺帝的妃子冲破重重阻碍逃出皇宫,又历尽千辛万苦,穿越战火滔天的九州,去找朱元璋。可能吗?至于朱棣是元顺帝遗腹子一说实在不想赘言。

《明史·诸王传列传第四诸王一》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后生太子标、秦王樉、晋王?、成祖、周王橚。

《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孝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恭王棢,次上,次周定王橚。

关于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各种版本实在是太多了,马皇后、达妃、元顺帝妃、高丽妃、碽妃、洪吉喇氏、甕氏。倘若朱棣看到后,不知有何感想,要怪只能怪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之前的很多史料被毁,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即使生母不是马皇后也是马皇后了,这样一来,后世也无法考证朱棣说的就是假话。

以正史为基准

笔者观点是倾向于正史记载的,虽然正史很多被篡改,但毕竟正史是现代人了解历史的主体框架,不管什么人学历史都不能脱离正史构建的这个框架,最后才能在框架内再扣一些细节。

历史本事就不是一家之言,很多地方有不统一的观点再自然不过了。但是呢,既然没有人能拿出真材实料一锤定音的证明朱棣的生母就是其中某一位。不如,就暂且以正史记载为基准,马皇后才是朱棣生母。

结语

假使按照题中观点,这位碽妃就是朱棣生母,那被朱元璋处以铁裙之刑的原因就是碽妃早产剩下朱棣,朱元璋视为不祥之兆,所以痛下杀手。

朱棣死于什么地方

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确切位置有争议)。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随行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

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椑(棺),将朱棣收殓了。又将椑放在辇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

朱棣的儿子朱高燧,诬陷太子并图谋毒死其父,为何最终得以善终

朱高燧,明太宗(成祖)第三子,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二月,生于燕藩(北平),父朱棣时为燕王,镇守北平。生母燕王妃徐氏,魏国公徐达长女。

明宗室制度,亲王诸子,世子外,其余年十岁即封,朱高燧长兄即燕世子朱高炽,次兄朱高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阳郡王;但是朱高燧不知何故,查不到洪武年间受封郡王的资料。而建文年间,燕王已经起兵“靖难”,朝廷自然不可能再册封燕藩宗子。所以,朱高燧一直都没有爵位。

朱高燧是燕王朱棣最在世最小的儿子(朱棣第四子朱高燨年幼早夭),自幼聪明伶俐,能察言观色,又因其相貌酷似燕王妃,所以颇得燕王夫妇钟爱。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高燧祖父-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也是朱高燧的堂兄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

建文帝接受诸文臣建议,针对手握兵权的诸王叔,展开“削藩”策,先后削周、代、齐、湘、岷诸王,最终的目标是诸王之首:燕王朱棣(太祖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均早于太祖去世,四子燕王朱棣为在世最长皇子)。

建文元年(1399年),在朝廷步步紧逼下,燕王被迫起兵“靖难”,对抗朝廷。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将来燕军会击败南军,燕王会打败建文帝夺取江山。燕王的想法,不过是死中求活,就算是最终失败,也算是反抗过,壮烈不屈而死,好过窝囊地被侄子废黜,狼狈不堪度过下半生。

这个时期的朱高燧,因为年幼,无法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出彩的时候。

朱高燧大哥,燕世子朱高炽,在靖难中临危受命,率领万余人,抵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坚守并击退南军,为燕王保住大后方;并且在之后数年里,管理燕军后勤粮秣供应,井井有条,为燕军最终取胜立下大功。同时对于建文帝亲笔来信,以“封王”为条件的投降诱惑,毫不动摇,直接将南使及书信送交燕王处,显示了作为燕王继承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定立场。

虽然他身体不好,无法上阵,实现跟父亲一样的马上战功;但是在治理庶务上,燕王乃至整个靖难集团,都缺少不了他在后方的运转帷幄。尤其是他的燕世子,是太祖亲封,祖制所在,燕王是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举兵靖难的,朱高炽的世子地位,稳固不可破。

朱高燧二哥,高阳王朱高煦,虽然性情暴躁、为人粗鲁,但是于军事上,就是燕王朱棣的翻版。在靖难中,每每身先士卒,跃马横刀,交战时冲锋于前,撤退时为全军断后,多次出生入死,勇冠全军。尤其东昌之战,南军包围燕军,四面围攻;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日后永乐朝大将英国公张辅之父)战死,燕王本人身陷重围,几乎丧命;是朱高煦冒死杀入阵中,阵斩南军勇将翟能,击退南军,救燕王于危难。所以燕王对朱高煦器重无比,乃至有了手抚其背,说的那句话:“小子,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燕王就有了易储的想法。而父亲的暗示,给了朱高煦无限的想象,从此后,取代大哥,成为贯穿朱高煦整个生命历程的愿望,并锲而不舍地去实施,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至于朱高燧本人,燕藩举兵时,不过年仅十六,于政务没有多少可以施展的地方,于军事更加不可能跃马冲锋。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在靖难时期的具体作为,但是可以想到,十几岁的少年,至多是在燕王府内陪伴母亲,协助大哥管理好王府内部,或者做一些辅助后勤,鼓舞军士的事情。

但是他也有长处,因为口齿伶俐、酷似徐王妃,而年幼乖巧,所以从小就得燕王欢心。在靖难开始时,局势不明,燕藩人人心里没底,燕王遇事不顺,暴躁发怒,甚至要杀人。旁人皆不敢劝,只有朱高燧,借幼子身份,上前劝慰,才能稍稍平息安抚。所以日后朱高燧因此而恃宠,并逐渐骄横。

当大哥愈发不受父亲喜爱,而二哥心心念念想拽大哥下位,也遭到父亲嫌弃后,自己便逐渐生出别样心思,进而开始觊觎储位。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落下帷幕:燕军一路南下,渡江破京师(南京),建文帝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夺取江山,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即明太宗(成祖)。

之前朱棣还没有起兵靖难,在北平为燕王时,燕藩的继承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朱高炽是嫡长子,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但是燕王夺取江山后,从一个地方藩王成为全天下的主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就要好好地考虑一番了:长子、次子,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到底把天下交给谁,是值得深思的事。但是,无论如何,排第三的朱高燧,年幼心性不定,完全不在考虑人选中。

永乐二年(1404年),考虑了两年的成祖,终于下定决心,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明确皇统所在。并同时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就藩云南,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藩地彰德。

汉王朱高煦太子之位落空,恼羞成怒之下,如何大闹撒泼,据不就藩,之前的文章回答:“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一篇中已经详细叙述,本篇不再复述,着重讲述赵王朱高燧的事情。

赵王不像二哥一样,因为期望没有那么高,所以失望也没有那么大。受封赵王后,奉成祖之命,驻守顺天(北平)老家,当地所有军务政务,官员人等皆先报赵王,审定后,才按王令执行。成祖数次出征漠北,均驻守顺天,而成祖不在顺天时,赵王就是当地最高权威。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大明迁都京师(北京顺天府)前,赵王朱高燧就是这个大明名义上第三重要(中都凤阳名义上第二重要),实际上第二重要的城市主人。

赵王自从掌管老父起家之地后,恃宠而多行不法,对于太子大哥也逐渐不放在眼里,时常伙同赖在京师(南京)成祖身边的二哥汉王朱高煦一起,构陷太子,一唱一和,配合默契,几次使太子大哥陷入危险境地。是东宫官员拼死舍身保护,及诸文臣尽力周全,才得以保全。其中解缙被杀,黄淮、杨士奇、夏元吉、杨溥等文臣下狱,夏元吉直到成祖去世,才被释放。

赵王已经身为亲王,是全天下排名前五的尊贵之人,实在没有理由跟着汉王去争夺储位。汉王自己又有亲子,即使真的夺到了大位,也不可能立赵王为皇太弟。朱高燧此举,简直和齐王李元吉伙同太子李建成对付秦王李世民一样,成功了也不见得更进一步,失败了几乎会失去全部,何苦来哉。

同时,在顺天主持军政事务时,赵王独断专行,骄奢不法,胡作非为,朝野多有忿言。其属下官员也依仗其势压迫地方,行事放肆。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在得知赵王近年不法事后,盛怒之下,褫夺赵王衣冠,罚其闭门思过,并诛杀作伥的赵王长史顾晟,以警告小儿子收敛。

还是太子求情,给三弟打圆场,才使得朱高燧得以被赦免。但是他表面上感谢大哥援手,暗地里还是以为是太子指使人向成祖告状,自己才会被罚,所以认为是太子演戏,以后依旧对大哥怀有恨意。

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正式迁都顺天(京师、北京)。因为之前顺天一直是赵王朱高燧在管理,这下皇帝把都城迁来,等于是变相剥夺了赵王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朱高燧心态更加不平衡。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六十四岁的成祖已经步入老年,身体很差,连续数日没有能够上朝处理政务,所以日常朝政,由太子朱高炽处理。

与赵王交好的宦官、司礼监太监黄俨,江保等人,因为之前太子主持朝政时,曾经要削减宫内开支,缩小宦官数目,所以怨恨太子,于是借机向成祖进谗言,诬告太子。成祖不予理睬。

之后黄俨等人不甘心,想到赵王在京师(为什么不想到汉王,因为这个时候,汉王朱高煦早被成祖赶到山东乐安就藩去了),于是编造谣言,说皇帝越来越不喜欢太子,想要易储,改立赵王。

而在宫中谣言影响,及赵王的默许下,常山中护卫指挥使孟贤(常山三卫是赵藩护卫),勾结羽林前卫指挥使彭旭,准备谋反。在同党钦天监官王射成信誓旦旦的“天象有变、帝位更替在即”断言下,他们勾结内宫宦官杨庆,让他的养子(在成祖身边服侍的小宦官)准备毒药,寻找机会毒死成祖,然后伪造遗诏,传位给赵王。孟贤、彭旭等带兵挟持朝中大臣,以伪诏迎立赵王继位。

兴州后屯卫军户高以正,受赵王指使,居中联络,准备实施计划。但他的外甥王瑜得知后,在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向朝廷告发诸人的谋逆,于是阴谋败露。

成祖闻报后,起先不信,说赵王怎么有这个胆子(若是汉王这么做,成祖还觉得像真的)。后来得知详情,目瞪口呆,然后雷霆大怒,不顾病中,在皇宫右顺门亲自审问赵王朱高燧及其他谋逆人等。朱高燧魂飞魄散,面对皇父的怒斥:“是你小子干的吗!”,张口结舌、“栗不能言”。成祖一看朱高燧这个样子,哪里还不知道真伪,一气之下,想就此废黜赵王,甚至处死。

关键时刻,还是太子大哥朱高炽出面劝说:“这都是下面人想要富贵,暗地里作乱,高燧肯定不知道实情。”……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明史·卷一百十八》。

于是,参与作乱的孟贤、彭旭、高以正等人,皆被诛杀,宫内牵扯此事的內官,也被清除。赵王身边那些飞扬跋扈的亲信,自然也一个都跑不了。

至于赵王朱高燧本人,成祖考虑再三,还是因为自己子嗣稀少,加之想起早逝的徐皇后,放过了这个逆子。但是之后,直到成祖北征病逝于榆木川前,朱高燧都没有再得到父亲的原谅,被彻底废弃不管,再也没有翻盘。

自从这件事之后,赵王一蹶不振,再也不复之前的骄横,只得整日里缩在家中,轻易不敢出门。这样也好,无意间躲过了数年后侄子的清算,也算因祸得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北征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大学士杨荣星夜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并以成祖遗诏示人,奉太子立即即位。而在京师的赵王,在山东的汉王,都没有来得及做出动作,大事就定了,只得臣服于大哥、新君。

皇太子登基,即为明仁宗。仁宗对于两个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弟弟,还是表现出了一个大哥、皇帝应有的气度:给两个弟弟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赏赐也多有馈赠。对于汉王的反应,我的文章回答:“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已有详尽述说,这里不再重复,着重阐述赵王。

赵王朱高燧自永乐二十一年后,已经丧胆(造反作乱这个高技术活,不是一般人就能干的),对于大哥的登基,心里一直担惊受怕,生怕被算总账。得知大哥既往不咎,自己居然没事,而且待遇不降反增,优渥有加后,简直是喜出望外。从此,算是真正地与大哥和解,关系日渐亲密,再也不复年少时张狂的性格了。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燧正式就藩彰德。临行前,为了表示再也不和大哥做对的决心,赵王将赵藩三护卫中的常山左、右二卫交还朝廷,以表洗心革面,仁宗十分欣慰,赐诗给他,亲自送至承天门外。

当年,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赵王此时刚刚到达彰德,闻讯立即上表,一是向大哥举哀,二是向侄子表明臣服。宣宗为表示亲亲之情,回信抚慰,并赐赵王禄田八十顷。

对于那个远在山东,一直没有死心的二哥汉王,朱高燧收敛了早年的野心,不再过多牵扯,维持正常兄弟关系而已。对于汉王或明或暗的示意,始终保持距离,不再掺和,也算是将来得以善终的回报。

宣德元年(1426年),按捺了近三十年的汉王朱高煦,终于再也不想忍耐了,于山东乐安起兵“定难”,意图重演一遍当年父亲的辉煌。但是他没有成祖的出色才能和坚韧的心性,而宣宗也不是建文帝那种不谙军事的软弱之人。不过区区几十天,在宣宗御驾亲征的军事打击下,汉王叛乱集团被彻底粉碎,汉王及全家被废为庶人,押往京师软禁,而从乱者被诛杀、发配、流放塞外,达数千人。(详见我文章回答:“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赵王得知二哥举兵后,还没来得及就此事表态,朝廷平定汉逆叛乱的消息就传到彰德。赵王祝贺朝廷平乱的贺表还没有发出,更加惊人的消息接踵而来:“当年在永乐年因为夺嫡而和自己结下梁子的文臣,在平定汉王,大出了当年恶气后,为了彻底报复,正在怂恿皇帝趁热打铁,自山东率平乱大军直接奔赴河南,顺便将赵藩也一并废除!”

就在赵王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宣宗的使者-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来到彰德,消除了他的忧虑。袁容奉宣宗之命,将诸臣要求擒拿赵王的奏章全部带来给朱高燧看,并要袁容传告:“先帝(仁宗)对于两个叔叔,关怀友爱之情,是天下人都在眼里的。现在汉王自绝于天,谋反作乱,我不敢赦免他。如今我只有王叔你一个亲叔了,你有没有反意,我是知道的。欲加之罪,我是不会做的。这也不符合先帝的仁爱之心。”

得知皇帝的意思后,朱高燧终于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之前的小心收敛,终于是得到了回报。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后怕。为了彻底消除侄子的猜忌,于是赵王主动上奏,将仅存的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等赵藩护卫统统上交朝廷,以后就做个安乐王就好。

宣宗见三叔如此识趣,于是也没有再找他麻烦,并将赵藩仪卫司返还,让赵王可以保留亲王的威仪。对于侄子的宽容大度,赵王赶紧上疏,叩谢天恩。

此后,赵王朱高燧在彰德低调行事,小心翼翼,终于保全了首领和全家,得以善终。

宣德六年(1431年),四十九岁的赵王朱高燧于彰德薨逝,朝廷赐谥号“简”,称“赵简王”。子朱瞻塙继承王位,延续赵藩传承,直至明末,历时二百一十九年。

而彰德赵藩,也是成祖之下,除帝系外唯一的一脉。朱高燧以后半生的改过,得以全身而退,惠及家族,比他那个一根筋的二哥,可算是强过万倍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ivictor.com.cn/3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