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制度(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明朝政治制度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本文目录明朝后期的内部朋党之争,为何会愈演愈烈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与性质明朝皇帝都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明朝政治制度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明朝后期的内部朋党之争,为何会愈演愈烈
  2. 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3. 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4.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与性质
  5. 明朝皇帝都是有实权的吗

明朝后期的内部朋党之争,为何会愈演愈烈

明朝初年,由于胡惟庸案的发生使得朱元璋意识到宰相之权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为了避免自己的后代中可能会出现的君权与相权之间角逐,斗争,甚至相权压制君权的现象,最终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三司监管全国,直接对皇帝负责,极大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除了分化削弱官员团体的实力,打散官员集团的凝聚力,让官员无“头”可以依靠,只能一门心思靠着皇帝之外,还设立锦衣卫等制度对官员施行严格的监督,和残酷的刑罚,致使在明初的时候,官员既没有条件来私结营党,也没有胆量来私结营党。

朱元璋像

当然作为一国帝王总不能事事亲力亲为,总的有人来为自己干活,处理日常的一些琐事杂事,为自己治国提供意见咨询,减少皇帝的工作量吧,所以内阁制度就随后应时应运而生了。

而这种内阁制度,原本只是负责提供一种咨询,主要的行政权,拍板的还是皇帝自己,这样,六部没有领头人,内阁有没有什么具体实权,只是一种参谋,问询的作用,最终所有的实权都被皇帝牢牢的掌控,想法的确是很美好的,只不过明初的帝王们,万万没有想到,最后这种制度会失衡,玩崩了。

朱元璋剧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权力的一代一代的交接,碰到勤劳英明的帝王尚能执掌大权,威震百官,但总有偷懒荒唐的帝王,偷得浮生半日闲,隐居深宫,做甩手掌柜,而对于明朝来说,这样的帝皇还挺多!

而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内阁权力的不断加大,从一开始的只负责咨询,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的机构,摇身一晃,最后竟然长成了与宰相相当的存在,甚至更有过之。

而这种变化,有好有坏,好的是,皇帝可以安心的吃喝玩乐,做一个快乐的甩手掌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国家大事就由这些明朝的精英群体来处置,最后报备给皇帝签字即可,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还是依旧非常稳定的原因所在了。

但是这样做的弊端就是,皇帝逐渐沦为了权力的象征,就有点类似今天的日本天皇,英国女皇一般,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皇帝权力还是要大很多的,而皇权的衰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官员集体的权力增强,内阁权力的增强。

明孝宗朱佑樘

另外由于明朝的文人风骨,以及言官无罪等等思想潮流的盛行,更使得君王在面对百官,面对内阁的时候束手无策。

为什么?难道真的说明朝皇帝的权力越到后期就越小了吗?也确实是这样,因为越到后期官员集团尝到了文官治国的甜头,享受到了这种权力带来的好处以及名声的提升,就不愿意再度失去,而这又是建立在牺牲皇权基础上获得的,所以避免不了的就是对皇权的针锋相对,从而官员之间相互抱团,说是自保也罢,说是对抗皇权也罢,反正就是逐步形成了所谓的以利益为纽带的党派。

而对于皇帝来说,要想收回自己的行政权,话语权,狠一点的就得拿这些大臣开刀,可偏偏文人傲骨,重名声胜于生命,杀了一茬又有一茬,直白的说就是不怕死,反而有利于自己身后名声,可对于皇帝而言,这种擅杀大臣的舆论风向可不太好,毕竟不是谁都是朱元璋,而类似于明孝宗这种仁义帝皇,就更是被群臣拿捏的死死的,别说其他事了,就是娶个老婆,增加些宫女也要归群臣讨论允许。

万历皇帝

所以说啊,明朝的后期严重的党政,其实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累计起来,最终长成的,虽然说有制度上的缺陷,但在古代那个主要以人治的时代,君主的放任,利益纽带的形成,也是滋生党派抱团的主要原因所在。

当然,其实除了这些看得到的直接原因以外,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也是造成这种党派形成的又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必然过程,明朝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最接近于,也是最有可能完成资本主义转变的一个时代,所以会出现类似于西方的君主立宪,内阁制度,三权分立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向,只不过可惜的是,最终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导致这种朝着先进趋势的发展历程被打断了,也使得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被延缓甚至停滞了数百年。

明思宗朱由检

其实说白了,明朝能够形成党争之势,就是最初君主的放任导致后续继承者难以收场,尝到权力甜头的百官之间形成了牢固的利益纽带,相互倾轧的同时,也相互抱团,维护自己共同的利益,以及时代趋势,意识形态的转变等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点浅薄见识,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发展:

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空前加强,全国政务最后都丛集到他身上,弄得他十分繁忙,遇到重大问题又无处商量.于是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置四辅官以协赞政务.不久,四辅官因年老致仕或病死,未再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又仿效宋朝制度,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皆五品.不过,当时重大政务仍由明太祖自操威柄.

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批亲信的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阁臣的设置从此成为常制,内阁制度基本形成.

成祖时,内阁之称谓、体制、职责各方面,基本上形成,但地位仍只五品,既无独立之办公室,六部的奏章,亦不先往内阁,故权力仍不大.到后来,杨士奇、杨荣、胡广等先后入阁,实权与地位皆有所提升.终明之世,内阁制度的演变,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仁、宣时期内阁权势显著提升.仁宗即位,阁臣由五品提升为三品,大学士杨士奇等与吏部尚书蹇义同有密封奏事权.而杨士奇等为三孤(从一品)升尚书,形成虽居内阁,官以尚书为尊.此时期内阁制度的另一演变,乃条旨制度之出现.条旨又称票拟,即阁臣草拟对各种奏疏之处理意见,用小条贴于奏章上,供皇帝参考采用.由是阁臣取得处理国家大事之实权,利用详审奏章加以票拟之机会压制六部,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阁权日重.

土木之变后,景帝即位,内阁制亦起变化.从不置官属变为下辖诰敕房、制敕房,两房均设中书舍人任书办.英宗复辟后,内阁制得进一步发展,乃首辅制度之出现.内阁大学士多至六、七人,少则三、四人,多以入阁先后、资历及君主之意愿,选定一人为首辅首揆,即内阁首领,一切大事及票拟,均由首辅主决,《廿二史札记?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谓: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至此,内阁制度逐渐完备,首辅成实际上之宰相.

第二阶段是世宗嘉靖至神宗万历年间,乃内阁制之全盛时期.

英宗时又发展出影响内阁权力之司礼监.时内阁所拟之批答需交宫中司礼太监批红,即由司礼监之秉笔太监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由于正统以后,君主宠信宦官,以致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阁臣不得不仰俯宦官鼻息,内阁权力一度衰落.

内阁制之演变由宪、孝以至世、穆,力权日见提升.阁臣每以宰辅自居,世宗嘉靖初年,杨延和以迎立有功,又得君主重用,使阁权渐重.其后,夏言、严嵩、相继为首辅,俨如宰相.至穆宗徐阶、高拱主持内阁,独断专行,形成世宗、穆宗间阁权的高峰期.神宗年幼即位,张居正出任首辅十六年,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大事皆由其主理,内阁制至此已发展至巅峰.

神宗以后内阁权力日渐衰退.居正死后两年,即祸发身后;盖神宗亲政不免追修受制的前怨,而张居正一手提升之阁权,亦因而大变.

神宗亲政后对张居正的报复,令继位之阁臣懔于专制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加上各部大臣与言官俱求摆脱内阁制缚,致后来之阁臣不敢揽权自恣,只能外采舆论,内迎君主旨意,内阁权力难复旧观.此外,万历中叶,神宗荒废政事,长居深宫,不与阁臣接触.其时内阁或比附结党,或受制阉宦,或沦为宦官鹰犬.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政,内阁作用更荡然无存.思宗刚愎自用,国家又内外交困,内阁己不能发挥作用.

特点:

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己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

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汉、唐、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

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时.

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综观有明一代,内阁对宦官之干政,虽亦起过一点制衡作用,如成化年间,由于阁臣一再坚持,汪直主持的西厂一度被撤.但总的来说,内阁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内阁为司礼监扼制,以致明代成了宦官为祸最烈的朝代.

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明朝的政治有所突破,实行“内阁”制,明后期皇帝临朝时间不多,幸亏有内阁能维持政府正常运行。

明朝的经济无法与北宋嫓美,但他完成了手工业由宋时的官营到私营的转变,当时的私营经济力量要远比同期的西方强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要早于西方。

明朝在科技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有一些要早于西方。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于北京,这都早于西方。《天工开物》更是综合性百科全书,很多科技当时领先世界。还有医学方面,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很多传承到今的医学著作。

在文化方面,明的小说可以与前朝的诗词相嫓美,四大名著有三部出于明朝,明初的《水浒》,以后不断有《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等,还有戏剧《牡丹亭》可以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嫓美。

思想上也有突破,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对现在还有深刻影响;明朝还开辟了书院,并且不断地进行思想交流,民意得到了重视与尊重。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与性质

明朝的内阁制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卓著的探索。影响;提高了新政效率,是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上,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明朝皇帝都是有实权的吗

中国的皇帝应该都有实权吧?只不过偶尔有一两个皇帝将大权旁落了而已啦。正是因为皇帝的权利大,自古才有无数枭雄真抢皇帝宝座啦。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明朝政治制度和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ivictor.com.cn/3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