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之死(李秀成后代有哪些名人)

大家好,李秀成之死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李秀成后代有哪些名人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李秀成之死和李秀成后代有哪些名人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本文目录陈玉成被捕后宁死不屈,为何李秀成却愿意向清军投降李秀成后代有哪些名人李秀成给曾国藩出了平定太

大家好,李秀成之死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李秀成后代有哪些名人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李秀成之死和李秀成后代有哪些名人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陈玉成被捕后宁死不屈,为何李秀成却愿意向清军投降
  2. 李秀成后代有哪些名人
  3. 李秀成给曾国藩出了平定太平军的计策,为啥还是被立即处死
  4. 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5. 明知被杀头,为何李秀成还要写几万字“爆料”太平天国

陈玉成被捕后宁死不屈,为何李秀成却愿意向清军投降

1862年,陈玉成困守庐州,被湘军包围,不得已走寿州投奔苗沛霖。然而,苗沛霖首鼠两端,出卖了陈玉成,把他捆送至胜保大营。

后来,专家论及陈玉成被俘后宁死不屈,多引用下面四种资料。

一、《胜保事类记》

1915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一本《清代野记》,作者用的是笔名,叫做“梁溪坐观老人”,书中编写了从咸丰到宣统的四朝轶事。

梁溪坐观老人名叫张祖翼,其父张承涛做过胜保的幕僚。陈玉成被俘前后,张父一直都在胜保军中。

多年以后,张祖翼写了一篇《胜保事类记》,编在了《清代野记》里面。其中,就有陈玉成被俘后的情形。

有关陈玉成宁死不屈的文字如下:

时胜驻军于河陕之交,得陈大喜,剋日亲讯,盛投军卫,陈立而不跪,大笑曰:“尔乃我手中败将,尚腼然高坐以讯我乎!”因历举与胜交绥事。胜大惭,命囚之。

二、《被虏纪略》

赵雨村是个河南光州的少年,1861年7月,他被太平军陈玉成部掳去。直到陈玉成走寿州之前,赵雨村一直呆在庐州英王军中。事后,赵雨村返回家乡,用刀口馀生的笔名把在陈玉成军中的经历写了下来,名为《被虏纪略》。

陈玉成被俘时,赵雨村虽然不在现场,却根据传闻记下了此事。

有关陈玉成宁死不屈的文字如下:

苗将英王送与胜保,宫保坐中军帐,旗帜枪炮排列森严,凡带兵营官皆要站班,耀武扬威。升座,叫英王陈玉成上来。英王上去,左右叫跪,大骂云(指着胜保)“尔胜小孩,在妖朝第一误国庸臣。”本总裁在天朝是开国元勋,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尔见仗即跑。在白石山塌而贰十五营,全军覆没,尔带十余匹马抱头而窜。我叫饶尔一条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的物件!”骂罢铺垫而坐。

三、《书陈玉成苗沛霖二贼伏诛事》

薛福成是曾国藩的幕僚,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后的同治四年,薛福成入曾国藩幕府。事后,他写了许多独家爆料出来,《书陈玉成苗沛霖二贼伏诛事》就是其中之一。

有关陈玉成宁死不屈的文字如下:

(苗沛霖)送胜保军中。胜保欲降之,不屈,因述胜保败状以为诮。

四、《陈玉成被擒记》

1920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清代轶闻》,编写者为裘毓麟。其中,有一篇名为《陈玉成被擒记》的笔记。尽管《陈玉成被擒记》抄袭并演绎《胜保事类记》的可能性极大,但因为此文描写最为生动,有关陈玉成的名句“大夫死则死尔,何饶舌也?”便是出自此文,所以不少人还是喜欢引用。

有关陈玉成宁死不屈的文字如下:

玉成既为苗沛霖所赚,解至胜保营。玉成入,胜保高坐愕眙曰:“成天豫何不跪也?”玉成曰:“吾英王,非成天豫,奚跪为?尔本吾败将,何向吾作态?”胜保曰:“然则曷为我擒?”玉成曰;“吾自投网罗,岂尔之力?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尔犹记合肥官亭,尔骑兵二万,与吾战后,有一存否乎?”胜保默然。予酒食,劝之降,玉成曰:“大夫死则死尔,何饶舌也?”乃杀之。死年二十六。

小编虽然给出了四份史料,但四份史料却都写了同一件事。那就是陈玉成被俘后,面对胜保不可一世的傲慢,展开了毒舌反击。不过说实话,令小编印象深刻的反而是胜保。试想,如果唤作小编,身为大帅被敌人当着部下的面这么揭老底,早就让人把他叉下去打嘴了。

其实,李秀成被俘后,在类似的情形下,表现也不差。

赵烈文是曾国荃的幕僚,李秀成被俘后,送到曾国荃面前。曾国荃想起当初雨花台大战被李秀成打的很惨,便拿着刀刺李秀成的大腿。赵烈文听说后跑来阻拦,并把此事记录在当天的日记里面。

赵烈文的日记,是亲历者实时的记载,比上述四种史料可信的多。

小编录入如下:

闻生擒伪忠王至,中丞亲讯,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或告予,予以此人内中所重,急趋至中丞处耳语止之。中丞盛怒,于座跃起,厉声言:“此土贼耳,安足留,岂欲献俘耶?”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

所以说,陈玉成和李秀成被俘后,面对或傲慢,或凶残的敌人,表现都可以用“宁死不屈”这个词语来形容。而且,李秀成面对的是拿刀割肉的曾国荃,陈玉成面对的却是一骂就怂的胜保,在第一回合,小编说李秀成比陈玉成宁死不屈度还要多一些,应该没人有意见吧?

不过,李秀成宁死不屈后很快写了一篇自述,并在特殊时期被太祖定下了调子:“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王不终,不足为训。”虽然他就义时的表现依旧宁死不屈。但自此,李秀成投降之名便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有一份史料向来为世人所忽略,因为它记录了英王被俘宁死不屈之后,和李秀成写自述的情形有点象,也就是不那么“宁死不屈”的一面。

胜保是获得陈玉成的满清大员,陈玉成被俘后,胜保在奏报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小编录入如下:

粤逆之素称狡悍,以陈玉成、石达开为最,奴才当以陈玉成必能洞悉贼情,因派员予以酒食,赐还衣履,使之详述。陈得才之由豫犯秦及勾结石逆由川入陕,皆该逆主谋,所有逆匪张落刑、陈大喜等皆伊收录之众,听其指挥者,询以能否招致石达开、陈得才。始则云必须亲笔之书,继则云尚须斟酌,盖其心犹向粤逆也。

所以说,陈玉成被俘后,并不是时时刻刻呈现打鸡血状态宁死不屈的,如果有机可乘,他也随时可以与敌人虚以委蛇。

然而,胜保是满族亲贵,陈玉成即使虚以委蛇,也无机可乘。胜保尽管最终被朝廷赐死,但他的身家性命是与满人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曾国藩则不然,他是汉人,在攻克天京后,手握兵权,受到朝廷的猜忌。所以李秀成只要有机会,就会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写自述之名劝曾国藩造反。李秀成考虑的是太平天国的未来,所以没有一直祭起宁死不屈的法器,所以在后世吃瓜群众的眼中,也就不那么“漂亮”,显得就不如陈玉成远甚了。

其实,很多人对陈玉成有一种思维定式,就是总认为他年轻单纯,其实不然。比如庐州被困,陈玉成向陈坤书写信求援,按照太平天国的规定,陈玉成要在陈坤书面前自称兄,称呼陈坤书为弟。然而,在求援信里面,他却称呼自己为弟,反而一口一个兄管陈坤书叫着。很显然,陈玉成就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降低身段之人。

事实上英忠如果角色互换,陈玉成也会作李秀成一样的事。

李秀成后代有哪些名人

是李容发

李容发(?—1891),太平天国名将,名将李秀成次子(一说是义子)。太平天国覆亡后被俘,清候补使陈宝箴私下放了他,1891年卒于家中。

李容发,又名李士贵,湖北江夏人,出身于贫苦农家,1852年夏秋间,13岁的他投奔太平军,编入前军十一营李秀成指挥的部队

李秀成给曾国藩出了平定太平军的计策,为啥还是被立即处死

这是一部悬疑片。曾国藩有必须隐瞒的东西。

神秘的审讯后,曾国藩改变主意,决定尽快就地正法

在曾国藩得到李秀成被俘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立刻前往南京审讯李秀成,同时,上奏朝廷,到底是把李秀成押到京城,还是就地正法,请朝廷指示。

在审讯李秀成后,当天他的日记中就写道:“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在此正法”。一次审讯后,他就下定决心,就地正法,不解押到京师了。

那么,这次审讯,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流行的版本是,李秀成劝曾国藩自立。他愿意辅佐曾国藩推翻满清。

可是,这些主要都来自一些小说和野史的猜测。真实的审讯,进行得十分秘密,在场的都是曾家兄弟及亲信,具体聊了什么,并没有说法。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正是这次交流的内容,打消了曾国藩将李秀成呈到北京的想法。

在审讯中,李秀成究竟说了什么,才使得曾国藩改变主意,决定就地正法呢删减近半的《自述》

随后,李秀成又洋洋洒洒写了十万字的自述。这份自述成了太平天国历史研究的主要材料。在目前已经留存的内容中,既总结了太平军这些年的得失,也提到了招降太平军余部的建议,甚至,还提到大清今后主要对手是洋人,应该采购火炮抵御洋人的注意事项。

遗憾的是,这份汇集了李秀成最后心血《自述》,终究没有得到全面的留存。

曾国藩以李秀成自述文理多有不通为由,在手抄给朝廷的版本中,多有修改。这个版本,就连当时的人都觉得不全。因此,一度流行了几十个版本的《自述》。

1963年,曾国藩的后人将家藏的《自述》原稿交给了台湾世界书局出版。

可是,这份原稿,也明显被删减过了!

这份原稿版本,字数为33000多字。

《曾国藩日记》和《赵烈文日记》,都称李秀成自述有五、六万字,李秀成在《自述》中,也三次提到所写大致字数。

太平天国历史研究的权威历史学家罗尔纲考证,原稿至少有两处被撕毁,且原稿并无结尾。

曾国藩究竟想要隐藏什么信息呢?

曾国藩虽学识出众,小心更改,依然留下篡改线索,令人遐想无穷李秀成应该是劝曾国藩自立

曾国藩究竟有什么必须要隐瞒的东西呢?

虽然原稿已被篡改得扑朔迷离,但个人分析,认为李秀成是劝曾国藩自立。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晚期的主要领导人,甚至可以说,在洪秀全死后,他是最后的实际领导人。

这个级别的人物,要给条活路,在大清的体系中,曾国藩是说不上话的。

所以,有关李秀成卑躬屈膝向曾国藩求饶的说法不足为信。李秀成智商并不低,曾国藩有没有权利饶恕他,他不会不清楚!要求饶,你得跟西太后去说呀!而所谓《自述》的口吻,通篇都是对着曾国藩说的。所以,秀成以《自述》求饶的说法,我不认同。

李秀成在文中提到“如能活命”要帮助曾国藩招降旧部,甚至以后助剿捻军等等。足以见到,李秀成是假定曾国藩愿意自立的前提下的。

因此,我认为,删掉的内容,应该是在颂扬曾国藩之余,说明形势,试图说服曾国藩造反。

可是,如果曾国藩无意造反呢?李秀成真的到了京师,说明形势,又或者离间君臣,对于此时如履薄冰的曾国藩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此时,许多湘军将领都劝曾国藩自立,李秀成极可能也有此意。所谓太平天国宝藏的说法,我认为似乎可以排除。

李秀成虽然后期在太平天国位高权重,但毕竟是外臣。

相比之下,幼天王洪天贵福、干王洪仁轩及洪仁达这些洪秀全更亲近的人物,应该更可能知道所谓的“天朝圣库之谜”,可是,这些人大清朝廷并没有表现出要亲自审问“圣库之谜”的兴趣,纷纷就地正法。

要问太平天国宝藏,应该主要去问那些姓洪的王。

至于忌惮李秀成揭穿湘军谎报战功的说法,似乎也不成立。从中期的李昭寿到韦俊,再到后期诸王,太平军投降的将领不止一两个。况且,曾国藩在天京之战之前,与主要在苏杭活动的李秀成对阵并不多,需要隐瞒的“谎报战功”既或有之,也并不多。而且,大清被揭穿的“谎报战功”早已见怪不怪。曾国藩大功已成,少许“谎报战功”的事情并不致命,不至于为此冒险未得朝廷答复就就地正法李秀成。

李秀成最后时刻,反复感激曾国藩

李秀成在写完《自述》后,当天就被斩杀。临刑前,反复说他感激曾国藩,恩情来世再报等等。

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1、曾国藩毕竟给了李秀成时间和环境,让他得以把自己的经历和总结,留存下来;

2、像李秀成这个级别的人,应该是凌迟。可是,曾国藩不但没有凌迟处死他,而且,还配以棺木,给了他最后的尊重。

因此,我认为李秀成对于活命,并不报以什么希望。

如果曾国藩愿意自立,一起接着和满清干!

如果曾国藩选择效忠大清,各为其主,不含私怨。

不过,他依然想尽最后的努力,争取继续反清的事业吧。

曾国藩虽敬重李秀成,但是,他终究选择了快刀斩乱麻。

因此,我认为曾国藩急杀李秀成,是希望隐瞒掉一些至关重要的,致命的信息。这致命的信息,极有可能是李秀成劝其自立。

也许李秀成是希望像姜维一样,说服钟会一起继续造反,争取新的希望吧。

可是,曾国藩毕竟不是钟会,此时敏感、如履薄冰,却又熟读历史的他,选择了快刀斩乱麻。

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因此,针对挑战皇权的罪行——造反,惩罚力度也最大。一般来说,造反者不但本人会被处死,祖先和后代都会被严惩。比如太平天国之战初期,咸丰皇帝曾经亲自下旨,要求两广地方官挖掘洪秀全、韦昌辉等人的祖坟。又比如石达开未成年的儿子虽然按照大清律没有被处死,却也难逃成年后被阉割的命运。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法律出台,自然是因为统治者想让臣民们懂的,造反将会付出多大的代价。

所以说,陈玉成兢兢业业从事造反行业十几年,杀死清军大员无数,一旦被俘,竟然会受到劝降的优待,这是在鼓励广大清朝人民造反,还是在鼓励广大清朝人民造反?

所谓陈玉成被劝降,最早出自民国期间无名氏所写的小故事《陈玉成被擒记》。之后,无数文学家颇为喜欢这个梗,便在很多小说、戏剧、小人书中反复使用。所谓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陈玉成被劝降也就让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了。

说实话,小编要写以陈玉成为主角的小说,也对这个梗爱不释手。我太平天国英勇无敌的陈玉成大义凛然,怒斥敌人,那英雄形象让胜保等清朝抖m大员目醉神迷。于是跪舔着劝降,当然,视死如归的陈玉成必然掷地有声的拒绝,让胜保等白鼻子小丑碰一鼻子灰。那才富有戏剧性嘛!然而,历史是历史,不能因为戏剧性强就采信。

苗沛霖俘获陈玉成后,把他送到了胜保的大营。胜保一向喜欢招降纳叛,然而,即便是胜保,脑袋里也丝毫没有飘过一丝劝降陈玉成的念头。胜保满心打算的,是大张旗鼓把陈玉成送到北京,彰显一下自己的功劳。

然而,朝廷一则怕夜长梦多,二则陈玉成自安庆保卫战之后屡经失败,在太平天国地位下降,已经失去了献俘的价值,所以朝廷命胜保就地处决陈玉成,并把他的人头送到湘军大营。当时,恭亲王弈訢主政,他对胜保颇有保全之意,特地在一封600里加急密谕中向胜保解释了这样的做的目的。

原来,安庆保卫战之后,湘系大将李续宜成为安徽巡抚,李续宜的哥哥李续宾在三河之战中死在陈玉成之手。恭亲王希望胜保把人头送给李续宜,借此与湘系搞好关系。

所以说,陈玉成被俘后,围绕他的处置,只有献俘和就近处决两种争议,劝降是不存在的。

因此,李秀成被俘后,才会借写自述的机会,曲折的劝曾国藩造反。因为他知道,只要曾国藩是清朝的臣子,自己无论投降还是大义凛然,都难逃一死,只有劝对方造反,自己对于曾国藩来说才有利用价值,自然也就不用死了。

明知被杀头,为何李秀成还要写几万字“爆料”太平天国

史学界不少人认为李秀成是贪生怕死,但是若对他的《自述书》细加分析,就不会这么认为了。就可以看出李秀成对太平天国的忠心是至死不渝的。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

李秀成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和父母“寻食度日”,生活非常艰难团苦。1851年参加太平军,作战机智勇敢,取得了多次战役的重大胜利。特别是抗击英法侵略者的英勇事迹被世人所称颂。被洪秀全封为“忠王”。

死守天京,为保护幼天王而被俘,忠贞殉国

1863年,天京(太平天国的首都,今南京)告急,李秀成奉命调回,保护天京。1864年4月27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众臣扶持幼天王洪天福贵即位,由李秀成执掌一切军政事务。

起初湘军逼降,但李秀成誓不投降,率全城军民顽强抵抗,给湘军以沉重打击。直到6月16日,天京终于被攻破。

为了效忠、保护天王的骨肉——幼天王,李秀成挥泪辞别了老母亲,舍弃了家室。独护幼天王冒死突围。但湘军已严密把守各城门,几次突围均未成功。

三更之后,李秀成把自己久经疆场的战马让给幼天王,而自己却骑上幼天王的劣马,再次突围。他冒死冲锋陷阵,带领幼天王从城墙缺口处冲出。湘军穷追不舍,喊声震天。二人被敌人冲散,彼此都不知对方下落。

李秀成因劣马疲劳过度,加上天已大亮,便弃马逃入荒山顶的破庙里躲避追兵。后来乡民发现了他,并把他密藏于村中。由于奸细告密,于6月19日被湘军俘获。

李秀成在狱中写下的《自述书》的真实意图:①为复国布局②忧国忧民。

李秀成在囚笼中写下的“供词”,洋洋洒洒数万字。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①详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完整历史以及他个人的经历。②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③指出曾国藩应该采取10种办法来招降太平军余部。史称“招降十要”或“收齐章程”。

“招降十要”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曾国藩恩赦两广之人,给票令回;要求曾国藩对南京城内的太平军将士,不管是王是将,不管是何处之人,皆赦其死罪,不要杀害。

之前李玉成、林凤祥等起义军将领被捕后,都拒绝投降,英勇就义。曾国藩此时已不相信李秀成会投降,要降也是“诈降”;况且洪秀全和四大天王都已牺牲,太平军实力大不如前。清廷不再惧怕起义军,对起义军将领的投降觉得已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李秀成心里很明白:曾国藩已基本上不可能接受他的投降了,自己必死无疑。可他为什么还要5万余字爆太平天国呢?

本人认为:①他孤注一掷,死马当成活马医,以打消曾国藩对自己投降是真是假的疑虑。

他在介绍自己的经历时,说自己乃一将才,功勋卓著,却还遭到天王怀疑自己“谋反”(李秀成曾将母亲和家眷从苏州送到天京,交给天王为信,表示“忠诚”)。还经常遭到天王的责骂。他在《自述书》中,大发牢骚,表示对天王相当不满。

他在“自述”中对太平写一味“讥讽”:天王不理朝政;其他诸王军政水平差劲;幼天王无知无能;信徒一味信天。自己受到了许多委屈。

如果粗略看他的“自述书”,不少的人会认为他确实已经变节,因为他对太平天国表现了相当的不满。

但其实这是李秀成的一种策略:既然曾国藩已基本上不相信他会真投降了,那就不走寻常路,必须下一剂“猛药”——对太平军一顿痛骂。为的是迷惑曾国藩,让他相信自己确有诚意投降。

只要不被杀,就暂行“缓兵之计”。他还让曾国藩相信自己别无他意,说“太平军余部已不再是威胁”。甚至说“幼主已死”,并绘声绘色地编造了幼天王“死亡”的过程。曾国藩果真上当,向慈禧上奏了此消息。但左宗棠却上奏说“没死”,甚至参奏曾国藩“欺君”。从此曾、左矛盾公开化,老死不相往来。

李秀成爆料太平天国这么多信息,其目的就是要博取曾国藩的信任,为幼主顺利到达陕西,在关中建立根据地。从而为复兴太平天国创造有利条件。

但李秀成对这一剂“猛药”能不能见效也没有多大把握,不知能不能打消曾国藩的疑虑,相信自己确实投诚。但曾国藩也老奸巨猾,根本不相信他。在他写完“自述书”的当晚就把杀害了。死时年仅41岁。

在死之前,他向曾国藩提出两点要求:①要求曾国藩信守他在“自述书”中的第三部分:恩赦两广起义军余部和赦免南京城内将士。②近代中国屡屡遭受列强侵略、凌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希望曾国藩能忠心事国,更新武器装备,铸造大炮,抵御外侮,“与洋鬼争衡”。

李秀成虽身陷囹圄,甚至临刑之前,却依然满怀忧国忧民之心。不由得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每个人都肃然起敬啊!

OK,关于李秀成之死和李秀成后代有哪些名人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ivictor.com.cn/35622.html